2023 10/24 09:07:21
来源:新华社

文旅新探|石钟山石窟:崇山峻岭中的“南天瑰宝”-九游会网址

字体:

  秋日午后,云南大理剑川县石宝山碧空如洗。记者驾车驶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再徒步穿过一段山野绿林,藏于我国西南崇山峻岭中的石钟山石窟终于映入眼帘。

  石宝山属丹霞地貌,奇峰异石层峦叠嶂。石钟山石窟依着连绵不绝的峭壁山石而建。据考证,石窟始凿于公元850年,开凿前后相续320余年,迄今共发现17窟,233躯造像。1961年,石钟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同时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剑川曾是南诏国、大理国故地,位于“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要冲,南北文化、中外文明在此交汇碰撞,被金庸誉为“南天瑰宝”的石钟山石窟由此诞生。

石宝山远景(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佟璐 摄

  千年过去,曾经繁盛一时的南诏国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但其王室的世俗风采却在石刻中得以留存。第1窟和第2窟便分别展示了南诏王议政、出巡时的宏大场面。其中,第2窟石刻上的南诏王头戴塔顶珠冠,身着宽袖长袍,花纹繁复,工艺精湛;其身后众多侍从武士高低相间,错落有致,有的宽额深目,阔脸隆鼻,有的头插羽饰,耳戴圆环。“石窟宏大的场面和严谨的布局展现了南诏国时期宫廷生活的图景及其佛教信仰的仪轨,独特的人物服饰和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石钟山石窟文物保护所所长段钟鹏介绍说。

石钟山石窟1号窟的南诏王造像。(剑川县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拾级而下,便能看到第7窟的“甘露观音”造像静立于侧。观音右手持杨枝,左手捧钵,宝冠高耸,上穿半袖天衣,下着高腰长裙,曲眉杏目,仪态沉静。剑川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董增旭告诉记者,观音造像眉眼含笑,嘴角隐隐泛起喜悦之情,白族所追求的优雅与内秀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很多当地文化学者将这一表情称为“剑川微笑”。“观音仿佛一位穿越时空而来的丽人,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女士驻足造像前,沉浸于其神韵之美。

石钟山石窟“甘露观音”造像(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苍洱之间,妙香城也。”南诏大理国曾有妙香佛国之称,佛事繁盛一时,中原、印度以及东南亚等中外多元文化都曾在石窟内留下交汇碰撞的痕迹。段钟鹏介绍,第13窟的阿嵯耶观音造像发髻高耸,臂钏饰有三角形花纹,其面部鼻平唇丰,面相和善,与中原的观音造像有所不同,又具有浓厚的大理地方民族特色,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此外,第9窟内的波斯国人造像头戴半弧形冠,双手握着上细下粗的卷曲器物,脚穿靴,呈八字形,也是古代中国与西亚等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段钟鹏说。

  漫步石窟间,历朝历代游人题记尤为瞩目。一路走过,汉文、梵文、藏文题记兼而有之,明代、清代诗词接续出现,历史的纵深感扑面而来。随着研究和宣传工作的推进、景区的开发,越来越多人了解到这处神秘的“南天瑰宝”。

  记者:黄韬铭

  视频:佟璐

  素材:佟璐、丁怡全、王安浩维

  策划、编辑:王黎、李明辉

  海报制作:李明辉

  新华社国内部、云南分社联合制作

【责任编辑:刘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