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1/12 09:54:48
来源:昆明日报

社区学堂成了“神兽”乐园-九游会网址

字体:

学生在志愿者指导下包饺子。

  美美地吃上一口自己包的饺子,龙保小学六(1)班学生李紫羽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包饺子,这是她与同伴这个学期在“社区学堂”上的最后一堂课。

  2023年10月,云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嵩明县杨林镇龙保社区开展“联合党建·互学互助”合作,开设了“社区学堂”。辅导作业、开展实践活动,利用周末时间,学堂解决了部分家长的教育难题,也让孩子们爱上了学堂。

  “帮”带娃

  由于父母忙工作,“社区学堂”成了李紫羽周末的好去处。在最后一堂实践课上,她第一次学习包饺子。

  云南工商学院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负责把馅配好、剁细,擀饺子皮,孩子们负责包。一只手拿起饺子皮,另一只手用筷子把馅儿挑起来放在饺子皮上,再把饺子皮从中间合起来,一个饺子便做成了。看着包出来犹如韭菜盒子一般的饺子,李紫羽笑了笑说:“饺子很好吃,但要包好可不容易。”

  除包饺子外,李紫羽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在“社区学堂”掌握了画画的基本技巧。平日里她很喜欢画画,但总画不好。画一个大圆圈,然后在中心画一个小圆圈,勾勒出简单的图案形状……一次,志愿者手把手教她画了向日葵,她十分喜欢,还把这幅画挂在了家里。

  同李紫羽一样,龙保小学三(4)班韩思语和哥哥也是“社区学堂”的“常客”。父母忙于工作,他和哥哥的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学堂没开设前,周末时他和哥哥或在家里看电视,或在社区里与其他孩子玩耍。如今,在学堂里有许多大哥哥、大姐姐陪伴他们一起学习、玩耍,他们感到很开心。

  龙保社区属于“村改居”社区,社区里部分家庭由于家长忙于生计,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云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申报获批了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校社联动助力龙保社区儿童成长”项目,开设了“社区学堂”。项目负责人杨丹介绍,利用周末,学校组织党员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的适龄儿童提供民生服务,上午辅导他们做作业,下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更好了解社会、掌握本领、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个星期不要去学堂了,我在家里辅导你的作业。”“不要,我要去学堂,那里好玩得很。”“你的作业咋个办?”“学堂的老师比你教得好。”一段与儿子之间的对话,让家长刘钰艳哭笑不得。她说,自从孩子去过“社区学堂”,周末再也不愿意待在家里了。不过令自己惊喜的是,在学堂教师的辅导下,孩子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补”缺失

  “社区学堂”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云南工商学院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李世萍是志愿者之一,她有一个愿望:毕业后当一名教师。于是她自愿报名来到“社区学堂”。除获得实践经验外,她最大的收获就是自豪感,帮助部分家庭解决了身边的问题。

  小晨(化名)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平时做作业拖拉,做不完作业受到责骂时情绪会失控,又哭又闹。小晨的母亲带着3个孩子,经营一家小杂货店维持生计,无力分出额外的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渐渐地,小晨愿意学习了。

  来 “社区学堂”后,李世萍等志愿者发现,小晨对棋类、牌类等游戏十分感兴趣,并且喜欢汽车、摩托车等很酷的东西,但对课堂上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却不感兴趣。对此,志愿者们带着他和其他孩子到云南工商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参观,让他们观看大学生如何在电脑平台上组装汽车和摩托车,用身边的故事告诉他们:“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社区里种植蔬菜,通过劳动教育告诉孩子们,种了一辈子地的爷爷奶奶很不容易,要尊敬他们;上演生活剧场,让学生演绎学校、家庭发生的小故事,帮助他们疏解消极情绪、化解同伴之间的小矛盾;教导孩子与父母有效沟通,通过亲情辅导,探索解决亲子矛盾问题……经过4个月的志愿服务,云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初步探索出龙保社区家校社共育机制,丰富了校地融合发展和协同育人实践经验。

  云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勾英介绍,与社区携手共建“社区学堂”,是学院建设行走课堂、工匠课堂等“一轴三联六维”党建育人体系的举措之一。通过党建引领,学院围绕周边社区需求,解决居民身边的问题,用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下一步,学院将创新探索社区最需要的服务项目,推进校社深度融合,实现多方互利共赢。(记者 蔡晓磊)

【责任编辑:刘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