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立于中央,长老们围在四周,向鼓面撒去五谷和烈酒。而后,锣鼓喧鸣,众人围着大鼓跳起大鼓舞。
这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基诺族大鼓舞的演出现场。在古老传说中,基诺族是“从鼓里走出的民族”。他们爱鼓、敬鼓。
基诺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前,他们依旧过着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大鼓敲响,制作大鼓的老人、传承创新基诺族大鼓舞的年轻人,用鼓声、鼓舞,讲述着这个“一跃千年”的民族的故事。
陈建军与演员们在基诺山寨景区共同演绎基诺族大鼓舞(11月10日摄)。新华网 刘东 摄
突破的鼓声·一位基诺族小伙的出走与回归
1993年冬,大雪茫茫,一趟载着云贵各地少数民族歌舞演员的列车在河北省正定县火车站缓缓停下。
这是基诺族小伙陈建军第一次见到雪,惊喜、激动。
20世纪90年代,各式各样的民族村、民族餐厅在我国各地不断涌现,观看少数民族表演成为一股热潮。作为寨子里能歌善舞的年轻人,陈建军也在这趟列车上,受邀来到正定县演出。
作为较早走出基诺山的年轻人,陈建军先后辗转内蒙古、浙江、广东等地演出,在见识了“大世面”后他却深受刺激,“外面的人几乎不知道基诺族,基诺文化更是少有人了解!”
在内蒙古期间,陈建军第一次听到马头琴,看到蒙古族“顶碗舞”,颇受震撼。“这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我们也有!”
陈建军说的是基诺族大鼓舞。但不被外人所知、能跳大鼓舞的人大多年迈,如何让本民族文化传下来、走出去?他想,是时候该回家了。
1999年,云南金孔雀旅游集团要在基诺族乡开发景区,陈建军受邀培训演员跳基诺族大鼓舞。
如何把动作单一的传统舞蹈转化为大众更易接受的表演形式,是摆在陈建军面前的第一个难题。他扛上一台双卡录音机,两个月内跑遍基诺山10多个村寨,把不同村寨基诺族大鼓舞的动作都记下,加以创新编排。
动作变夸张、节奏有起伏,古朴中蕴含着雄浑气势……经过重新编排的基诺族大鼓舞,焕发出新的活力。
经过重新编排的基诺族大鼓舞,古朴中蕴含着雄浑气势(11月9日摄)。新华网 丁凝 摄
然而,当寨子里的老人们看到创新后的基诺族大鼓舞,不乐意了。背对大鼓、面对观众,毫无章法地随着音乐灵动起舞,被老人们认为是对大鼓的不敬。那段时间,老人们见陈建军一次就要骂他一次。
陈建军不服。他认为,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基诺族大鼓舞的根和魂是在的!”每一次起舞,他都抱着“人鼓合一”的信念,使出最大的力气全身心投入。
陈建军正在教授演员们基诺族大鼓舞舞蹈动作(11月9日摄)。新华网 丁凝 摄
极具张力的舞蹈吸引了众多游客,演出场场爆满。慢慢地,质疑的声音少了,寨子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愿意加入到基诺山寨景区艺术团中。1999年至今,陈建军已经教上千人学会基诺族大鼓舞,2014年,陈建军成为基诺族民间舞蹈州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基诺族大鼓舞每天在基诺山寨景区上演,同时,还走出西双版纳,登上了更大的舞台。
白腊先与他制作的基诺大鼓(11月10日摄)。新华网 丁凝 摄
感恩的鼓声·一位基诺族老人送给党的礼物
“这是我1986年制作的第一面基诺大鼓。”64岁的基诺族老人白腊先是基诺族大鼓舞省级非遗传承人,1986年至今,他已经制作了三十多面基诺大鼓。
在每年基诺族最盛大的节日特懋克节上,各村寨都要跳起基诺族大鼓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改革开放后,基诺族乡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开始恢复,村寨里却找不到一面大鼓,也无人再跳。
青年时代的白腊先为了向寨子里的几位老人请教,把白天辛苦挣的钱攒下来买酒,到了晚上便带上酒去请老人喝。老人们酒过三巡,身体开始自由摆动,白腊先便在一旁画下动作,进行编排。
舞蹈有了,还得有鼓。白腊先又和村寨里的卓巴(寨老)学习制鼓技艺。1986年,白腊先做出了第一面基诺大鼓,鼓声又回荡在基诺山寨。
今年6月27日,一面高2.6米、直径1.03米、重250公斤的大鼓在基诺族乡敲响。
这面鼓是白腊先带领徒弟们制作的,“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想做一面特别大的鼓敬献给党,表达基诺族群众对党的感恩。”作为一名党员,白腊先道出了制作大鼓的缘由。
白腊先与徒弟们正在修缮之前做的基诺大鼓(11月10日摄)。新华网 丁凝 摄
由于没有工钱,白腊先起初并不好意思向徒弟们开口,支支吾吾许久。
8名徒弟中有5名党员,当他们知道师傅的用意后,都毫不迟疑地表示:“老师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谈起制鼓历程,白腊先眼中仍有感动的泪光在闪烁。
徒弟们凌晨割橡胶、白天做鼓,9人耗费90个工日做成了这面大鼓。
“我们基诺族以前的生活很艰苦,水电不通,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吃不好、穿不暖、住得差,是白腊先刻骨铭心的记忆,“缺粮的时候连吃七天红毛丹,谁家有头猪就算是富贵人家了。”
“党的政策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作为土生土长的基诺山人,白腊先见证着这些年寨子的变化。2019年4月,基诺族实现整体脱贫,成为全国第一批整族脱贫的直过民族。
如今,和寨子里的其他人家一样,白腊先家盖起了小楼,开上了小轿车,平坦的道路通村达户。
蓝天白云下的基诺山(无人机拍摄)(11月10日摄)。新华网 刘东 摄
幸福的鼓声·民族、发展之音生生不息
30多年来,白腊先制作了30多面大鼓,收徒14人,并在2016年创办了制作大鼓及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
如今,大鼓除了供给基诺山各村寨、演艺公司和学校,为师徒增加收入外,更成为了展示基诺族文化的窗口。一面面基诺大鼓悬挂于基诺山寨景区、在每一场演出中敲响,有的还被搬上更大的舞台。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加入进来,学习制鼓技艺。现在,白腊先正筹划着盖新厂房、进新机器,还琢磨着用电脑制图完成前期设计,成规模制作基诺大鼓及基诺文创产品。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非遗传承人,我想把基诺文化和基诺大鼓制作技艺,很好地传承下去!”白腊先说。
而同样是党员和非遗传承人的陈建军,也在谋划着把基诺大鼓声传到更远的地方,让世世代代都敲响大鼓,“从根本上,让后辈们打心底里认同、热爱自己的民族。”
为此,除了传授大鼓舞外,陈建军正筹划着在景区设立非遗工作室,把基诺族的历史、文化通过更具象的方式保留下来,让每一个基诺族人记住本民族的根和魂,也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基诺文化。
如今的基诺山寨,旧貌换新颜,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房舍、通畅的公路、良好的生态。基诺族大鼓舞每天都在景区里上演,合作社正在纳新。无论是白腊先还是陈建军,身上都印刻着时代、民族发展的印记。基诺山在时代大潮中变迁、前行,基诺族幸福的鼓声响彻山谷。(完)
出品人:王江
监制:李霞
统筹:罗春明
编导:丁凝
摄影:刘东 丁凝
撰稿:丁凝
剪辑:刘东
鸣谢:
中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共景洪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人民政府
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
云南金孔雀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西双版纳基诺山寨旅游文化有限公司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华网云南频道
联合出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