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7月14日电(范芳钰 刘馨蔚 刘东)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立足资源禀赋,不断做大做强杨梅、豆制品等特色产业,多措并举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红实缀青枝
采摘下来的早熟杨梅(摄于4月23日)。新华网 范芳钰 摄
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温和适宜的气候,从早春到夏至,石屏县杨梅成熟上市季长达近四个月,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石屏县是一个“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的山区县。坝心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人员、石屏县杨梅协会会长张慧云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县里因地制宜,从浙江引进杨梅苗木规模种植。几年后,试种成活的杨梅树挂果,得到省、州鉴定专家好评。
此后,石屏县通过免费发放苗木等举措,发动农户种植杨梅。杜增华就是其中一员,从未见过杨梅的他在政府带动下种起杨梅树。经过不断发展,杜增华成为全县杨梅种植大户,并牵头成立石屏县湖东杨梅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7户发展到110户,合作社杨梅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多亩。
“老百姓种植杨梅的积极性非常高。”张慧云说,2003年,石屏县成立杨梅协会,辐射全县种植杨梅的六个乡镇,每个乡镇设立一名副会长,每年开展至少两次以上种植技术培训。
发展杨梅产业,拓宽了村民增收的路子。龙港村村民余凤说,在杨梅种植基地工作十多年来,采摘收入从每天五六十元增长到了八九十元。
昔日荒山荒坡披上绿装,石屏县成为云南省最早实现规模化种植杨梅的地区。
工人正在分拣杨梅(摄于4月22日)。新华网 刘东 摄
即使是同品种杨梅,石屏县也比其他地区提前40天至60天成熟。同时,石屏县在不同海拔区选育不同的早、中、晚熟品种,将杨梅上市供应期延长至4个月,即每年3月上旬至6月下旬。
随着杨梅产业逐步形成规模,石屏县委、县政府引进并提供杨梅加工、冷冻等九游会网址的技术支持,延长杨梅供应期,筑起“产—供—销”一体化全产业链。
2012年,针对石屏杨梅成熟期集中、保鲜时间短、农民售果难的突出问题,坝心镇引进杨梅精深加工企业石屏润龙果蔬有限公司,该公司经理訾罗云介绍,自2015年开始,公司研发冰杨梅、杨梅果酱、杨梅膏、杨梅浓缩汁、杨梅酒、杨梅蜜饯等系列产品,并逐步走向市场。
“1公斤杨梅原料经过常规处理后,价格大概在六七元,但加工为果干、果汁价格则能增长10倍左右。”訾罗云认为,精深加工可以增强石屏杨梅市场竞争力。
用杨梅开发出的系列产品(摄于4月23日)。新华网 范芳钰 摄
截至目前,石屏县杨梅种植面积13.54万亩、产量13.02万吨,2022年全县杨梅总产值实现8.12亿元。
豆腐云外香
位于石屏古城内的大嬢二嬢烧烤店,每天几乎座无虚席。在古城内,像这样的烧烤豆腐摊沿街可见。
“来这儿的顾客基本都会要一盘烤豆腐,看吃法就知道是不是本地人,”大嬢二嬢烧烤店老板娘吴华说,本地人会用手撕着豆腐吃,或者将长条形的豆腐提起轻轻甩一甩,从是否断裂来判断豆腐韧性。
石屏豆腐鲜嫩爽滑、味质鲜美,早在百年前就已声名远扬,被称为“带不走的专利”。石屏人点豆腐,靠的是石屏县内特有的井水,而不是用传统的石膏或盐卤来点制。从磨浆开始直至豆腐成形,共有10余道工序。
工人正在对豆腐皮进行称重(摄于4月22日)。新华网 范芳钰 摄
石屏县副县长王哲枫介绍,2022年末,石屏县豆制品产量达35.16万吨、实现产值43.35亿元,带动1.2万余人稳定就业。
围绕“小豆腐、大产业”发展目标,石屏县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豆制品生产研发和深加工中心”。王哲枫说,目前石屏豆腐精深加工园区具备入园生产条件,建成3个年产1万吨包浆豆腐车间,全力推动豆腐博物馆重点项目建设。
航拍石屏豆腐制作工厂(摄于4月23日)。新华网 刘东 摄
始建于1956年的北门豆腐厂是石屏县最早的豆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其附属工厂石屏县北门达和源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旻燚说,公司产品除传统长豆腐外,还有包浆豆腐、腐竹、腐皮、豆腐丝等,产品不仅进入超市,还出口国外。
如今,北门豆腐厂发展成为一家集采购、生产、运输、仓储等功能一体化的现代生产企业,并被认定为“云南老字号”。
航拍异龙湖(摄于4月23日)。新华网 刘东 摄
在传统鲜豆腐生产制作的基础上,石屏县还推出臭豆腐、速冻腐竹等产品,并利用豆渣、黄浆水研发酸汤、益生菌发酵剂、豆清饮料三个产业化单品。
此外,石屏县部分豆制品先后进入航空、高铁、高速路服务区,销售覆盖全国20个省(区市)。当地开通顺丰冷运云南石屏冷链豆腐专线,配送覆盖全国190余个城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