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一个象征着团圆的节日
当一轮圆月挂在天空
人们都习惯于对月寄托对家的思念
而对于以家族为单位活动的亚洲象而言
“家”,究竟是什么呢
无论去到哪里,象群总是会将小象保护起来、照顾小象(资料图)。新华网发(普洱市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
刻在dna里的家族意识
大象作为社会性极强的物种
通常以家族为单位活动,且是“母系社会”
一个大象家族一般由母象和幼年公象组成
领头象、警戒象……它们在家族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
互相陪伴、照顾,在热带雨林中前行
象群首领通常是年长的母象
毕竟越年长,经历的事情就越多
可以组织引导整个家族去寻找更多食物、水源
好的首领对家族繁衍生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野象家族出没(资料图)。新华网发(沈庆仲 摄)
母象从出生起便会一直在家族中活动
同时也承担着繁殖后代
发展壮大家族的重要使命
不过这个“一直”指的可不是寸步不离
随着家庭成员的增长和家族的扩大
象群的整体活动也会变得困难起来
作为典型的“吃货”,亚洲象生存需要大量食物
为了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吃饱
一个象群可能会出现分开活动的情况
特别是为了照顾家族中的老幼
它们会把便于取食、活动的地方留出来
象群正在守护睡觉的小象(资料图)。新华网发(玉溪市委宣传部 供图)
象群分开一般来说是因为食物问题
当然也有出现分歧和不合的时候
不过这并不会影响它们对“家”的热爱
哪怕象群分开了
它们也能记住自己的家庭成员
并通过气味、次声波等“九游会网址的联系方式”找到彼此
能够再在一起活动时,又会合在一起
以经常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象谷周边活动的
“大噜包”家族为例
工作人员曾监测到多达28头象在一起活动
野象“大噜包”家族出现在野象谷(7月14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如果说象群分分合合是适应自然的结果
那它们的家族意识则是从出生起
便刻在了dna中
野生亚洲象在水中嬉戏(2022年7月26日摄)。新华网 柴静 摄
“男子汉”的担当与家庭观
当我们看到真实的野象或通过影像看到它们时
除了有一群群一起活动的象
还有单独活动的公象
这则是因为“男子汉”的担当
红外相机监控到野外独立生活的公象(6月26日摄)。新华网发(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供图)
贪玩、调皮是公象的天性
当它们成长到4、5岁左右时
会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闹、打斗
不高兴可能就会“离家出走”
但是并不会走远,也不会走得太久
到7、8岁左右,可能会出去几天、一个星期
而到了10岁左右
则有了“青春期”的冲动和叛逆
可能会出去十天半个月,甚至是两三个月
此时的它们还可以任性
但当它们到了12岁左右性成熟
有了繁殖能力后
哪怕此时体型还没有长成
也不能再随性而为,而是要学着独立了
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它们要主动离群
哪怕它们不想走,也会被家族成员驱离
“象王大排牙”出没在西双版纳野象谷(资料图)。新华网发(西双版纳野象谷 供图)
所以有人说公象是典型的“渣男”
不会留在家中,也不会照顾自己的孩子
但其实它们为了种群的壮大和家族的和谐有序发展
默默承受了许多
要努力地去学习独立,一头象在热带雨林中披荆斩棘
要练就更多在野外生存的本领
要修炼承受孤独的决心与勇气
公象“竹笋牙”出没(资料图)。新华网发(沈庆仲 摄)
如果大象会说话
公象们一定想说一句
“冤枉啊,‘象’家可是很重视家庭的”
红外相机监控到在野外独立生活的公象“秋识”(7月17日摄)。新华网发(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供图)
象象我呀,也有“家”了
对于食量惊人的大象来说
在野外生存并不容易
一直都在寻找食物的路上
但有“家人”的陪伴,总会充满勇气与温暖
而生活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的救助象们
虽然不用为食物发愁
可同样需要“家”的温暖
“羊妞”“龙龙”“小强”“然然”“平平”
……
这些因伤或因病来到中心的大象来自不同的家族
有少小离家的,也有成年后受到救助的
它们也在中心找到了“家”
“象爸爸”王波在野外用木奶果和救助象“羊妞”互动(7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以“然然”和“平平”为例
两头象来自不同的家族
成年的“平平”一路陪伴“然然”
从幼年到成为母亲
加上“然然”的女儿“景景”
如今,三头象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庭
年长的“平平”野外生存经验丰富
它会把这些都教给“然然”和“景景”
有生活经验丰富的长辈教导
这对大象的成长来说可是非常重要的呢
救助象“然然”(左一)“平平”(右一)和小象“景景”(中)在河道旁取食象草(7月15日摄)。新华网 柴静 摄
如“羊妞”“龙龙”“小强”一般
年幼便离开家族的小象
就很难得到长辈的教导
幸运的是,它们遇到了“象爸爸”
“象爸爸”们会陪它们到野外训练
让它们认识更多食物
也会探索尝试让它们互相陪伴、互相学习
在“象爸爸”的努力下,“龙龙”和“羊妞”
成为了一对好伙伴
“龙龙”也在成长中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对于自小在“象爸爸”无微不至的
照顾和陪伴下成长的它们而言
“象爸爸”是家人,小伙伴们也是家人
“象爸爸”许云峰与救助象“龙龙”亲密互动(9月15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家人”的良苦用心
虽然“象爸爸”给了救助象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将它们视为自己的孩子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它们需要学习更多野外生存技能
有些事是“象爸爸”做不到的
“象爸爸”黄文烨与救助象“小强”亲密互动(9月16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小象一般通过大象“传帮带”来学习本领
大象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
都会分工合作,帮助象妈妈一起照顾小象
所以小象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个好的家族
对于救助象而言,有一个家族
是它们能够回归大自然的重要基础
救助象“龙龙”(左一)“羊妞”(右一)在野外玩耍、觅食(3月11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为了让救助象更好地成长
在野外活动时,“象爸爸”们会藏起来
让它们放下依赖,尝试融入其他小伙伴中
并希望它们能组成一个新的家庭
一同向着回归自然的目标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看着自己的孩子着急
“象爸爸”比谁都心疼
但这便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需要学会的放手
“平平”(左)“景景”(中)“然然”(右)一同在野外水塘玩耍(3月11摄)。新华网 刘云 摄
所以你若问“家”对于大象而言意味着什么
那应该是它们在大自然中生存的重要依托
是它们成长的摇篮
是它们汲取爱的养分的沃土
“象爸爸”们与生活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的大象们合影(7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中秋至,“象”团圆
在这片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
人、象用爱书写着“家”的意义
(完)
出品人:韩海阔
监制:李霞
总策划:康静
执行策划:柴静 刘云
摄影:刘云 徐华陵
剪辑:刘云
鸣谢
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
西双版纳州林业和草原局
普洱市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西双版纳野象谷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