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5/21 20:32:14
来源:晨光出版社

邓西长篇小说《永远的阿贝》作品研讨会成功举办-九游会网址

字体:

研讨会现场

  4月26日,由晨光出版社主办的“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邓西长篇小说《永远的阿贝》作品研讨会”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永远的阿贝》如何以儿童视角、文学的方式和精妙的叙事,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永远的阿贝》

  《永远的阿贝》为云南省2023年重大主题出版扶持项目。作品以黎族文化为叙事背景,讲述了祖孙两代人,因相同的际遇,相互温暖、相互治愈,共同在黎锦上绘就了一幅爱与宽恕、文化与信仰、缺失与弥补的画卷。

  研讨会现场,氛围热烈,专家们各抒己见,观点碰撞,精彩纷呈。专家学者围绕作品进行深入研讨,晨光出版社社长杨旭恒,总编辑邹悦悦,副社长黄楠、程舟行、杨蔚婷,作为出版社代表出席会议。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

  这是一部民族特色鲜明的儿童成长小说。邓西借助黎族女孩阿依的视角,详尽展示了海南黎族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并重点描写了黎锦的技艺。织就黎锦的同时,也织出了祖孙两代女性互相理解、抚慰与编织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作者将小主人公阿依置身于无助、自责、愧疚的境遇之后,让外婆这一与阿依有着相似命运的智者用宽恕与爱救助阿依,使得这部小说的戏剧性得以大幅度拓展、延伸。用一幅纪念亲人的黎锦的名字作为本书的书名,显示了邓西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余音缭绕的创作主旨,这个主旨就是:文化需要传承,从精神到物质,孩子需要理解,成长需要扶持。

  中国儿童中心原出版部主任、北京作家协会儿委会副主任马光复

  《永远的阿贝》是一部比较优秀的长篇成长小说,文学性较强。邓西将主人公阿依的心路历程写得非常漂亮、生动、细腻、深刻,读完作品,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对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和理解。全书贯穿明暗两条线,阿依明写,阿贝就像影子贯穿在整个叙事之中,这个写法确实很奇妙。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家朱自强

  这是一部成长小说与传统文化融合得非常自然的的长篇小说。《永远的阿贝》结构严整,因果关系非常明确,情节有逻辑推理性,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成长小说。

  《文艺报》副总编辑、文学评论家刘颋

  在《永远的阿贝》中,邓西把握了温暖的、向上的、有光的主基调,这和一个孩子走出心理困境的故事主线是很吻合的,这种温暖也是整部小说隐含着的逻辑支撑。邓西细腻的叙事和温暖的基调相呼应,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文学理论家孙建江

  《永远的阿贝》的构思比较完整和巧妙,线索清晰,可见作者写作功底之扎实。这部小说最显著的特色是多维度描述主人公阿依的治愈成长过程:第一个是美呀村自然宁静美丽的环境,对治愈是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的;第二个是外婆这个角色,在治愈中起了点睛的作用;第三个是织锦,作品的最巧妙之处在于情节的前后呼应被汇聚在了黎锦《永远的阿贝》上。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李浩

  在《永远的阿贝》中,邓西的故事穿插能力、主题把控能力和多重力量并推共进的能力相当不错。首先,亲人的离世成为阿依和外婆的心结,它的存在和化解是最大的动人之处。在黎锦知识与故事内容的融合、自然和淳朴人际关系对阿依的疗愈,邓西处理得自然丰沛,让人沉浸。而这三个不同向度的内容最终又形成了合力,足见作家的写作才华和设计能力。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综合处处长赵宁

  《永远的阿贝》是一部关于成长、爱和治愈的成长小说,故事性饱满,充满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这部作品涉及儿童成长和儿童心理健康,具备现实意义。如何对待儿童心理问题,这部小说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也可以给成年人带来思考和帮助。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谈风霞

  这部作品给我的突出印象就是美,包括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还有人文美、修辞美、细节美、语言美。这部作品有着清新、柔美、温馨、细腻、轻灵的气质,但是也不失锐利。因此,整部作品就像黎锦一样具有多重性,多种颜色、多种纹路、多种机理交织,丰富而有韵味。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崔昕平

  《永远的阿贝》是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题的作品。邓西非常巧妙地将这样的题材与心灵疗愈的故事圆融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部作品具备了一种艺术气质。而描写黎锦时,作者非常通透地把艺术本源的气息和生命力的原点写出来,将文化内容写得如此打动人心,这是非常难得、也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这部作品展现了黎锦的生命力,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中华读书报》编委、文学评论家陈香

  《永远的阿贝》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温情、细腻,以诗意的语言、从容的节奏展开故事的叙述,构建出典雅、舒缓的艺术世界。通过刻画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营造了充满人性、善、美的温情世界,真诚反映时代发展途径当中的人生世相,以及社会发展变革当中的生活图景和民间温情。作为一部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品,主题并未游离于疗愈的叙事之外,也是这部小说的鲜明特色之一。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读周刊主编杨雅莲

  《永远的阿贝》呈现出一种非常静谧的审美意蕴,时间是慢慢流淌的,作者就像织锦一样编织出一幅富有民俗风情的生活图景,以文学化的表达方式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书中大量运用了拟物化和拟人化的描写,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智慧,还有万物有灵的哲学观。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胡丽娜

  《永远的阿贝》是一本很有经典气质、值得期待的、有潜力的佳作。人物的故事互相交织,这些伤感如何释怀,如何在岁月流逝中沉淀情感并继续生活,正是这本书的深意。在从容叙事中串联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蕴,以及通过编织黎锦治愈内心,格外令人欣喜。

  《十月少年文学》副主编冷林蔚

  《永远的阿贝》充分体现了治愈的力量是深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当中的。作品中的治愈发生在大自然中,契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黎锦这一文化符号在《永远的阿贝》中,被赋予了与现实世界产生连接的作用,巧妙地将治愈叙事与传统文化结合,使整部作品高度融合统一。

  儿童文学作家邓西

  《永远的阿贝》一书的作者邓西对各位专家的点评和晨光出版社表达了诚挚的谢意,随后,她介绍了《永远的阿贝》的创作过程。她说:“我生活在黎族聚居区,我的生活渐渐被黎族文化所影响,被黎族人的生活所浸染,所以,一直以来我很想在我的作品里展示他们的生存智慧,以及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因此就有了《永远的阿贝》。这部作品得到了黎族文化专家的肯定,在今天的研讨会上也得到了各位专家的肯定,还得到很多殷切的希望和祝福,最宝贵的是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

  研讨会最后,副社长黄楠感谢与会专家对《永远的阿贝》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分析解读和挖掘,围绕作品的语言特色、情节设置、艺术结构、人物塑造,以及作品的主题性、时代性、出版价值和原创现实题材儿童文学的创作样貌等展开了研讨。本次研讨会不仅为本书,还为晨光社未来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出版都提供了宝贵的方向指导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范芳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