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0月20日电(记者赵珮然、栾若卉、郭晨)34岁的独龙族小伙白忠平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当上客栈老板,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过去一到大雪封山就成为“孤岛”的独龙江乡,如今已实现5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这里的美景、美食和民族风情透过白忠平的镜头和网络,翻越崇山峻岭,吸引不少网友关注。
这是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孔当村一景(无人机照片,2020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独龙江乡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直过民族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交通闭塞、信息阻隔长时间制约着独龙江乡发展,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独龙江乡仍没有一寸公路,当地群众过着“过江靠溜索,出门走天路”的艰辛生活。
那时,独龙江乡的日子很“慢”。“好不容易考上一个大学生,学校都开学快两个月了,录取通知书才寄到乡里。”老县长高德荣说,独龙江乡过去仅有一条土路通往外界,每年12月到次年5月初大雪封山期间,乡里不知道山外,山外不清楚乡里,甚至有在外的人第二年才获知家人辞世的消息。
1999年,全长96.2公里的独龙江公路全线贯通,独龙江乡人背马驮成为过去式;2014年,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贯通,独龙族告别大雪封山半年被束缚的历史;2022年,独龙江乡“孤网”接入主网,解决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所有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2023年,独龙江乡有了新能源充电桩……
“老三通”通水、通电、通路实现的基础上,独龙江乡“新三通”通车、通网、通路灯也实现了全覆盖。这里新老“三通”的变迁是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缩影,它让广袤的中国农村与世界相连,更好更快地迈向乡村振兴。
一辆新能源车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充电桩充电(5月19日摄)。新华社发(张建升 摄)
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桑树根、茶树枝、茭白杆、葡萄藤……整齐码放在安徽红方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厂房内。经过几道工序,这些中国深山里的农林品摇身变为手工艺品,不到一个月便可出现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货架上。
“2017年刚搬到这里时,路面窄,集装箱卡车根本进不来厂。”公司负责人方红指着临近厂区的一条沥青路说,政府把拓宽的硬化路直接修到厂区,极大改变了交通状况,“现在不管多大车都可以直接开进到厂区,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
数字化也让方红足不出户就可连接海内外市场。“早上刚接到一笔来自德国的订单,共有7款2100多套木质屏风和花架,估计得排到12月生产了。”方红划拉着手机说,如今,线上云展会、云直播、跨境电商等数字化平台让自己在山区里就能便捷地与国外客商沟通。
据统计,中国农村公路总里程从2011年底的356.4万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446.6万公里,10年净增90多万公里,1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得到解决。中国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地区用网成本大幅降低,5g网络农村覆盖越来越广。
“农村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说,硬件建设方面要在村覆盖、户延伸上下功夫,全面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设施条件,支持5g、物联网等新基建向农村覆盖延伸,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10月13日,在安徽红方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厂房内,一名工人在使用茶树枝原料加工摆件产品。新华社记者 栾若卉 摄
位于天津市蓟州北部深山区的东水厂村,原来家家户户都有个蓄水池。“冬天冷,自来水管总被冻上,每年都要在秋末存好过冬用的水。”返乡创业开民宿的刘小敬说,没有自来水,只能用旱厕,农家院条件不好、卫生差,客人就不愿来。
2018年,东水厂村重新铺设自来水管,为防止冻管,都深埋在地下1米以下,3千多米的污水管网同时铺设,150吨的污水处理厂也建了起来。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厕所大变样,随着人居环境不断变好,刘小敬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
水源净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人居环境美化、网络便利化……越来越多中国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一样,通过手机看新闻,和远方的家人视频连线,电商直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旅游等“互联网 ”技术在中国农村落地生根。
当前,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独龙秘境醉人的自然山水、独特的文化,如今走出大山,吸引了众多游客。在前往大山深处的独龙江乡孔当村路上,一幅旅游宣传广告牌上写着“拍一张美丽的风光照,传给世界”。(参与采写记者:张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