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珠街彝族乡,这个饱受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双重困扰的“旱乡”,常年面临“十年九旱”的困境。近年来,随着膜下小苗移栽、滴灌水肥一体化和机械化种植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当地人逐渐摆脱了“靠天吃饭”的无奈,迎来了新的希望。
烟农罗春雄和珠街烟站工作人员在布置滴灌带(5月7日摄)。刘杨旭 摄
今年五十七岁的罗春雄,家住珠街乡比此村,全靠种植烤烟、红花和苞谷等农作物维持生计。岁月不饶人,他和妻子体力逐渐衰退,曾考虑放弃种植烤烟,但烤烟是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并且他俩老来得子,孩子刚上小学正是需要钱的时候,咬咬牙还是决定继续坚持再种上15亩烤烟。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整地理墒时,罗春雄不慎崴伤了脚,无法再挑水浇灌。眼看到了烤烟移栽节令,烟草部门修建的小水窖就在短短几百步外,却难住了罗春雄。
昌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珠街烟叶工作站的技术人员在入村走访时,得知了老罗家的困境。大家一起商讨后,一致认为老罗家的情况适合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就这样,滴灌技术来到了老罗家,从布置滴灌到通水测试,烟站技术员详尽周到地指导、手把手地教。
罗春雄家完成滴灌布置后的烟地(5月8日摄)。刘杨旭 摄
“膜下小苗移栽与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结合,堪称我们干旱缺水地区的种烟‘法宝’。”珠街烟叶工作站副组长刘杨旭介绍,膜下小苗移栽可以提高干旱环境下烟苗存活率,促进根系生长和营养吸收,进而增强抗病害能力。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则能大幅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减少劳力投入。
目前在珠街乡,已有50%的地块采用了膜下小苗移栽技术,并推广了4500亩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效缓解了当地干旱少雨以及劳动力紧张的难题。
经过数日辛勤劳作,清澈的水流终于顺着管道流进了罗春雄家的地里。看着水滴滋润着嫩绿的烟苗,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完)(于子兴)